——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工作纪实中国绿色时报9月25日报道在占中国土地面积1/6的新疆境内,有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是军队没军费、是政府还纳税、是农民入工会、是企业办社会”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支特殊的队伍经历过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保卫了革命圣地延安,是一个世界唯一,中国仅有的特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组织。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百万大军入驻这片土地的那一天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播绿便成为他们的又一场长期战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处的地区多属沙漠、戈壁、盐碱滩地带,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异常恶劣。
4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延续革命精神,在漫漫的黄沙地上播撒绿色的种子,实现了农区条田林网化和居民点绿化。特别是到了2000年,退耕还林的号角在这里吹响,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将这里的绿化热情推向高潮。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注重质量、稳步推进的原则,先易后难、逐步突破的原则,让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发挥了改善生态、提高职工收入、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并进的良好带动作用,为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9年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之路。
始终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垦区职工生活环境放在首位。新疆分布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邦通古特大沙漠,这两大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40.7%,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所以新疆的生态地位十分关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垦区主要分布在新疆两大沙漠的前沿和边境沿线,生态和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兵团178个团场中,有123个团场分布在新疆两大沙漠前沿,有26个团场分布在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三大山脉周边,其中还有38个边境团场。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是兵团各垦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9年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实施沙区重点团场退耕还林87.3万亩,占完成总量的51.6%;实施山前丘陵坡耕地退耕32.5万亩,占19.2%。
这一举措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当地职工的生活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兼用树种,提高广大承包职工的收入。新疆光热资源丰富,品种资源独特,是我国特色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本着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原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经济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种植、乔草结合、灌草结合、灌木林种植”四种模式。其中,经济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种植模式因在兵团南北疆适宜垦区都较适宜,是兵团退耕还林的主要种植模式。在南疆和东疆垦区,以红枣、核桃、杏等兼用树种为主,搭配一定比例的梨、苹果等经济林;北疆则以枸杞、山杏为主,搭配一定比例的沙棘生态林。
9年间,兵团退耕还林发展兼用树种面积119.8万亩。南疆和东疆垦区,通过退耕还林,承包职工年收入平均增加8921元。承包职工中,最高的年均增收6万元以上。退耕还林不仅调整和优化了农业结构,改善了区域生态条件,还增加了职工收入,提高了职工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坚持检查和核查相结合的办法,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新疆是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农林业发展的瓶颈。多年来,造林容易成林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林业的发展。
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提高退耕还林质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即实行了年内检查和翌年核查制度,并且长期坚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第一年,兵团就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退耕还林阶段检查,将面积完成情况、工程建设情况、树种配套情况作为检查重点;在翌年的核查中,重点核查面积、成活率和建设质量。
核查结束后,及时进行通报,并对完成不好或质量未达要求的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再次核查。通过上述环环紧扣的核查,不仅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保证,成活率、保存率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9年来,兵团垦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职工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更主要的是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生态和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截至2008年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98.52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面积169.1万亩,封育229.4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单位涉及兵团14个师、162个团场,共享受国家政策补助资金16.69亿元。
经核查,兵团退耕地还林保存面积165.48万亩,保存率97.7%,合格面积125.55万亩,合格率75.9%,达到了国家干旱地区造林标准;宜林荒地封育保存面积233.04万亩,保存率96.3%。
本文来源: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www.5bdzc.com